現場視頻
我要提問
|
生態農業的特征2018-03-16 09:48
1、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農業 現代農業要求在農業生產中實現自然資源、農業產業經濟、社會等效益最大化,要求在符合農業生產安全和人類健康的條件下,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2、生態農業是一個開放的農業系統 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要求農業的生產是可持續性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封閉式的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小農心態中跳出來,從環境有序度不斷降低的惡性循環中跳出來,將生產和流通環節有效疏通,擴大農業系統的物流和信息溝通,不斷強化農業生產的外部環境與之相互交換,以促進發展農業商品化和農業系統的有序性,最終實現農產品的商品率的提高,形成人口資源市場的開放型農業體系。 3、生態農業是發揮系統整體性的農業 我國提倡的生態農業決不僅僅是單純的“小農業”生態系統,而是涉及到農林牧副漁等多種種植業、養殖業、繁育產業以及農業配套服務設施生產、建設和服務的綜合經營體系。 生態農業的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效用地發揮其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充分調動圍繞所有涉及生態農業的環境、物質產出、綜合社會效益等在內效益最大化。 這在實踐過程中,就要根據不同地域的具體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生態資源等的實際,進行合理規劃布局。 簡單來說,現代生態農業包括兩個層面: 其一,種植業、養殖業等的適度搭配就是要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充分發揮整體生態農業的生態功能; 其二,生態農業涉及的方方面面要更加廣泛,并非單單指向以農村、農民、農業為基礎的三農,現代生態農業是一種范圍更加寬泛,涉及效益最大化,輻射面廣到與農業相關的系統的整體。 4、生態農業是以產業化經營為理念的高效農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農業經濟生產規模小、分散化程度高的特點,使其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小農經濟的碎片化發展模式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高效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了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對生態農業進行區域化戰略布局、專業化規模生產建設、系列化生產加工及經營以及經濟管理一體化進行優化布局,走出一條符合“三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5、生態農業是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農業
生態農業明顯的區域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區域性的產業機構、生態結構、生態功能和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上。 在生態農業的實際建設中,主要考慮到區域內的氣候、資源、交通、生產能力、消費能力、消費觀念等因素,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市級、縣級生態區域的區域模式。
各地利用當地的社會和自然資源,通過合理的設計,初步對生態農業的新模式進行了探索,例如,華北地區的四位一體、南方地區的三位一體、西北地區的庭院配套、海南的膠林養雞等代表性的生態農業新模式,這些創新模式雖然不能按照具體的發展模式照搬照抄,但是其生態農業的創新思路和模式是值得借鑒的。 遼寧省西安生態養殖場立足自身農業特點和區位優勢,在四位一體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三步凈化,四部利用”的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結合農業種植、水產養殖,分級處理,逐步凈化和利用,收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6、生態農業是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發展的農業
我國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是為了改善和緩解農業生產環境與自然資源和人類間矛盾的。 從目的性來說,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民的經濟效益、社會的綜合效益和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我國的生態農業建設不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創新和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倡導的農業生產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微觀方面,我國提出來建設生態縣的概念,以縣為單位,不僅要發展縣域生態農業和經濟的發展,更要在其他水平和層次發展方面發揮生態農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以期調動廣大農民和社會其他不同行業的群眾廣泛的參與到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設中來。 掃一掃,歡迎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